陇上行

陇上行

锦雨初霁,熙阳复曜。信步陇上,但见夏景盎然,满目葱茏。田禾欣荣,碧色接天。繁叶茂衍,黛荫笼苑。一派勃勃生机,长势悦然。

雨后的禾绢,披露挂珠,淡馥幽散。蜀黍吐缨,青豆结荚,这是春华走向秋实的蕃秀时段。在这夏三月里,大自然将三种色泽最为明艳亮丽地延展开来:蓝天白云,与无际的碧绿交映生辉,不带一丝的枯黯。

俯身观稼,不仅生出一份庆幸。在这喧杂的年代里,能时而走进田园的悠旷间,品赏这”晴日暖风生麦气,绿阴幽草胜花时“的韵致,是如此的清和而亲切。

孩提时日,故里在村县之间,常行作于山垠田陇。因而眼前景象,便自然而然地与记忆中的一些画面产生了重叠。春耕夏耘,这是农忙季节。“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。”乡村的生活,对农家劳作息养与季节更替的关联,在年幼时,便有了清晰的理解。后来才明白,将360度的圆周,按15度分切,便是24节气。而夏令则含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。古人的智慧,令人感叹。三四十二,六四二十四,何等的简洁可循。

然而对于周而复始的寒来暑往,难免习以为常,并未意识到这是大自然在不知疲倦地揭示着一个臻至的机理,也未能发出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这般精微的概括。在后来的岁月里,每每把玩这八个字,常会感慨:大道至简!但或许是太淡简了,反而容易被视为寻常,因之往往被忽视。

生长收藏,不惟是农作之序,实是维系宇宙间万物久长的基元。鬼谷子言:“持枢,谓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天之正也。”先生所言的春夏秋冬,是指事物进程的四个阶段,而生长收藏则是四个阶段该有的行为。这是天地间的正理,“逆之者,虽成必败”。


白云飘过,思绪涟漪,不由想起了几位古人,几桩往事。“独有远来钟,悠扬翠微里”。

昔日诸葛亮助刘备,隅新野,走樊城,联吴抗曹,得荆襄九郡 – 此乃生。后取零陵,定长沙,领蜀四十一州郡,成三足鼎立之势 – 此乃长。此后,关云长败走麦城,张翼德酒醉遇害,刘玄德遭火烧连营之难,托孤白帝。衰象环生,根基动摇。这是当收当藏之际:倚天府富饶之利,凭剑阁崔嵬之险,抚国恤民,休养生息,招贤纳士,使民康物阜,人才荟萃,基业牢固。然而六出祁山,九伐中原,使将士疲惫,物力耗匮,劳民伤财且劳而无功。《出师表》开篇即言: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”既知“益州疲弊”,仍执意举兵北伐,实是逆天正之举。蜀之亡,非源于司马氏之强,实是源于蜀之不知收藏。是“逆之者,虽成必败”的应证。藏着,养也。如果善养,何至于落到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”的地步!

北宋忌惮武将,守边统帅,常用文人。公元1038年,元昊称帝西夏,连年侵宋,步步逼进,边关告急。两年后,范仲淹受命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,与另一位文人边帅、出任陕西安抚使的韩琦同心协力,共御夏军。边民盛传歌谣:“军中有一韩,西贼闻之心胆寒;军中有一范,西贼闻之惊破胆。”元昊大惧,遂称臣。然而在此期间,面对频频捷报,范仲淹并未发出诸如“直捣黄龙”之类的豪言壮语,而是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【渔家傲】:

塞下秋来风景异 · 衡阳雁去无留意 · 四面边声连角起 · 千嶂里 · 长烟落日孤城闭
浊酒一杯家万里 · 燕然未勒归无计 · 羌管悠悠霜满地 · 人不寐 · 将军白发征夫泪

文正公的词,真切地展现出边关的凄惨,战争的无情,尤其是对远征将士们怀乡思归之情的同情与理解,为了他们能早日归家而彻夜不寐。可以想象,当将士们读到这样的肺腑之言,怎能不感激主帅的关切!“燕然未勒归无计”一句表明,勒是为了归。一旦收复失地,边关安宁,便当归去,如同衡阳雁去一般无留意,使得戍边将士得以与万里之外的家人团聚,休养生息。范文正于生与长之间,已然想到了收与藏,而非为了自己的建功立业,而穷兵黩武。

明晰生长收藏之序,便能进而淡然,退而坦然。白居易曾有言:“阳进则阴退,阳退则阴进。进退交养,寒暑乃顺。”这里强调的是交养 – 生长以养收藏,收藏再养生长,如此方能经久不竭。平定边关后,范仲淹归京,任参知政事,于庆历五年(1045年)遭谗离职。欧阳修上书为其分辨,被贬滁州。赴任后,欧阳公依然宽简而不扰,致力于年丰物阜,而常陶醉于太守与民同乐的场景中。正是有如此通达豁然的心境,方能在滁州写下流传千古的《醉翁亭记》。

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

欧阳公能将四时之景,浓缩于一日之间。而每一时的景象,都能让人其乐无穷。这正是欧阳公对待不同境遇的心态。若能信出信入,知进退有常,以生长收藏之理看待不同的境遇,则可静而顺之,乃至乐之。

凡事不论巨细尽始于生,继之便期长。这是易见并且常奉行的心态与努力。然而是否知收知藏,则不尽其然了。知生长而不知收藏,知进而不知退,或为志向所使,或为名利所驱,或为贪欲所诱。而更多的时候,是由于身在事物之中,而不得观其全貌所至。人人都会煮粥,生火添水加米,然后急火以煮沸,继之文火慢熬,最后熄火以备食用。都知道如若一直急火烧煮,必然是锅焦而粥糊。因为身在其外,因果了然。而许多所谓大事,置身其间,则不易把握得当了,如苏东坡所言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对此,东坡居士于《超然台记》中给予了进一步的阐述:“物非有大小也,自其内而观之,未有不高且大者也。彼挟其高大以临我,则我常眩乱反复,如隙中之观斗,又焉知胜负之所在。”居士时能自其外而观之,故能发出

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,而又何羡乎

这样的与天地同行的精妙之音。宋人谢枋得如是评价:坡公之赋“潇洒神奇,出尘绝俗,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,俯视六合,何物茫茫?”

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而俯视六合,确实不易。反之为物所羁而不能置身于外,倒是常情。诸葛亮原本是知收知藏的。离开隆中草庐时,孔明对其弟诸葛均说:“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,不容不出。汝可躬耕于此,勿得荒芜田亩。待我功成之日,即当归隐。”然而或许是三顾之恩过于深重,或是先帝殊遇过于沉厚,竟使其摒弃了“即当归隐”的初衷,而产成了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夙愿。这八个字光彩耀目,曾使多少“英雄泪沾巾”。然而这样的心愿与志向,却是与天之正相违和的。星落五丈原,使蜀失去擎天支柱,而又后继无人,是对自己生命的辜负,也是对先帝殊遇的辜负。其实平定中原也好,匡复汉室也罢,不过是“青史几行名姓,北邙无数荒丘”而已。正如范仲淹与挚友欧阳修小酌时所言:

昨夜因看蜀志,笑曹操孙权刘备。用尽机关,徒劳心力,只得三分天地。
屈指细寻思,争如共、刘伶一醉?
人世都无百岁。少痴騃、老成尪悴。只有中间,些子少年,忍把浮名牵系?
一品与千金,问白发、如何回避?

对此,东坡居士颇有同感:

清夜无尘,月色如银。酒斟时、须满十分。浮名浮利,虚苦劳神。叹隙中驹,石中火,梦中身。
虽抱文章,开口谁亲。且陶陶、乐尽天真。几时归去,作个闲人。对一张琴,一壶酒,一溪云。

范公文正于《灵鸟赋》一文中说:“我有生兮,累阴阳之含育;我有质兮,处天地之覆露。”生命尽管微小,依然是宇宙间的一份,当如日月星辰一般,诚服于自然之使命,历生长收藏而使人生之春夏秋冬臻备。


不觉行至溪边,思绪暂住。微波涟漪,却唤起了两年前于此情此景前所发的感慨:

时霖夜降 草木兴荣 
晨曦载曜 露英莹润 
菰蒲清丽 苹萍沉深 
荷风送馥 竹翠滴晶 
闲坐溪岩 水色泓澄 
欣看净莲 慕赏雅蜓 
萝衣半浸 归说武陵


附:四君
2023.02.21 

夫春夏秋冬者,吾尊之为四君。与四君交契,常恭于聆教。而四君亦垂爱,周复不吝,亲其功而喻其旨。

生长收藏者,非唯四时之机,实乃物运之道。所谓“大仪斡运,天回地游”也。一日之作如斯,一年之作如斯,一生之作亦当如斯。

然四君所示,千态万状。四君所蕴,丽硕丰盈。虽循环往复而不习以为常,依次惠顾而仍相逢如新。

梅兰菊竹
携春君而觅幽兰,闻溪涧而报暖。会夏君而观秀竹,援白云以清心。邀秋君而赏丹菊,眺苍穹而舒兴。伴冬君而寻寒梅,伫皑雪而含和。

琴棋书画
琴声宜悠扬,若春君之宣发。棋博宜酣洽,若夏君之清韶。书意宜畅惬,若秋君之旷逸。画韵宜含蓄,若冬君之恬冲。

渔樵耕读
随春君学耕于青原,不在乎所植株数,可闻鸟语而期萌动。随夏君学樵于翠微,不在乎所拾薪几,可闻蝉鸣而仰乔松。随秋君学渔于柳溪,不在乎所携篓空,可闻蛙鼓而感采获。随冬君学读于草堂,不在乎所解片许,可闻雪声而瞻厚积。

笙管笛箫
笙音当有春君之明媚,管音当有夏君之慷慨,笛音当有秋君之寥廓,箫音当有冬君之幽婉。

淡艳盛素
观春君之淡装,可绘西施浣纱。观夏君之艳装,可绘貂蝉拜月。观秋君之盛装,可绘贵妃醉酒。观冬君之素装,可绘昭君出塞。

笔墨纸砚
笔若春君之灵妙,墨若夏君之深郁,纸若秋君之坦遂,砚若冬君之笃厚。

经史子集
读集宜秉春君之遐曼,读史宜秉夏君之持长,读子宜秉秋君之情致,读经宜秉冬君之静专。

东南西北
东风解冻,蛰虫始振,春君之风。凯风自南,吹彼棘心,夏君之风。西风萧瑟,霜天画角,秋君之风。北风其凉,雨雪其雱,冬君之风。

诗词歌赋
词须现春君之清新,歌须展夏君之热忱,诗须呈秋君之飘逸,赋须持冬君之深幽。

少青壮老
少年时可瞻春君之驰侠风骨,青年时可慕夏君之良将英毅,壮年时可品秋君之贤相德操,老年时可步冬君之仙家渺迹。


注:

晴日暖风生麦气,绿阴幽草胜花时 – 王安石《初夏即事》 石梁茅屋有弯碕,流水溅溅度两陂。晴日暖风生麦气,绿阴幽草胜花时。

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 – 范成大《四时田园杂兴·其三十一》 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。童孙未解供耕织,也傍桑阴学种瓜。

独有远来钟,悠扬翠微里 – 司马光《和端式十题 其二 烟际钟》 苍茫返照收,羃历寒烟起。前山黯同色,不辨峰峦美。独有远来钟,悠扬翠微里。

青史几行名姓,北邙无数荒丘 – 杨慎《西江月》 道德三皇五帝,功名夏后商周。七雄五霸斗春秋。顷刻兴亡过手。青史几行名姓,北邙无数荒丘。前人田地后人收。说甚龙争虎斗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